鸣机夜课图记

【原文】吾母姓钟氏,名令嘉,字守箴,出南昌名族,行九。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。十八归先府君。

【注释】吾母:本文作者蒋士铨的母亲钟令嘉,字宁箴,晚号甘荼老人,著有《柴车倦游集》,是位清代女作家。 先外祖:作者称已故的外祖父。 归:古代女子出嫁叫归。 先府君:作者称已故的父亲。蒋士铨父亲蒋坚,字适园。

【译文】我母亲钟令嘉,出身南昌府名门望族,自幼与她的各位兄长跟外祖父读书,十八岁那年与父亲蒋坚结婚。

【原文】时,府君年四十余,任侠好客,乐施与,散数千金,囊箧萧然,宾从辄满座。吾母脱簪珥,治酒浆,盘罍间未尝有俭色。

【注释】任侠:以侠义自任。 施与:送给别人钱物。 散:用完,花掉。 囊箧萧然:口袋箱子空无所有。 宾从(zòng纵):宾客和仆从。 辄:常常。 脱簪珥:取下首饰。簪,妇女插髻的首饰。珥,珠玉耳饰。 治酒浆:置办酒食。 盘罍(léi累):盛酒食的器皿,这里代指酒席场面。 俭色:贫之,小气的样子。

【译文】那时父亲四十多岁,侠义好客,能散尽数千两银子助人,宾客仆从常常满座。银两用完,母亲典坐首饰办酒席待客,场面上却从不流露出小气的样子。

【原文】越二载,生铨,家益落。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,吾母怡然无愁蹴状,戚(尚阝)人争贤之,府君由是计复游燕、赵间,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。

【注释】落:衰落。 蹴(Cù促):不安的样子。 成(尚阝)(dǎng党):亲成和乡邻。(尚阝),古党字,表示古代的地方组织,五百家为一党,或说五族为党。 计:计划,打算,考虑。 燕、赵间:河北、山西一带。

【译文】两年后,母亲生下我。这时家境渐渐衰落,全家经历了人所不能想象的困苦。就这样,母亲仍然觉得很愉快,没有不安的样子,亲戚和乡邻都争着夸母亲贤良的品德。这时,父亲打算再到河北、山西一带谋出路,将我和母亲寄养在外祖父家里。

【原文】铨四龄,母日授“四子书”数句。苦儿幼不能执笔,乃镂竹枝为丝,断之,诘屈作波磔点画,合而成字,抱铨坐膝上教之。

【注释】龄:岁。 四子书:即《四书》。为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的合称。 镂:刻。这里是削的意思。 诘:屈折。 作波磔(zhé哲)点画:做成一撇、一捺、一点、一画的形式。

【译文】我四岁时,母亲就开始每天教授我《四书》数句。让母亲苦恼的是我年幼不能执笔,母亲就破竹为条,折断了代替汉字笔画,在地上组合成汉字,抱着我坐在她膝上,教我辨认。

【原文】既识,即拆去,日训十字。明日,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,无误乃已。至六龄,始令执笔学书。

【注释】训:教。

【译文】等我认识了,便拆开。就这样,母亲每天要教我十个汉字。第二天,母亲让我亲手用竹条组合所识下的字,直到没有错误才算完。到我六岁时,母亲开始让我执笔学着书写汉字了。

【原文】先外祖家素不润,历年饥大凶,益窘乏,时,铨及小奴衣服冠履,皆出于母。母工纂绣组织,凡所为女红,令小奴携于市,人辄争购之,以是铨及小奴无褴褛状。

【注释】润:富裕。 女红:即女工。这里指纺织刺绣等成品。

【译文】外祖父家平素就不富足,又经几个饥荒年景,家里渐渐穷困,缺少衣食。这时,我和仆童身上穿戴的衣帽鞋子,全是母亲做的。母亲善于纺织刺绣,平时做成些成品,就让仆童带到集市上卖,人们常常争着购买。正因为母亲靠女工活挣些钱贴补家用,我和仆童才不至于穿戴的破破烂烂。

【原文】先外祖长身白髯,喜饮酒;酒酣,辄大声吟所作诗,令吾母指其疵。母每指一字,先外祖则满引一觥;数指之后,乃陶然捋须大笑,举觞自呼曰:“不意阿丈乃有此女!”

【注释】疵:缺点、毛病。 满引:举饮满杯。 觥(gōng工):古代用牛角制的酒器,这里指酒杯。 陶然:快乐、舒畅的样子。 觞:古代的酒杯。 阿丈:先外祖自称之辞。丈,对老辈人的尊称。

【译文】外祖父个子高两髯如霜,喜欢饮酒;饮至酣畅时,便大声吟自己作的诗,并让母亲指出诗的毛病。母亲每指出一字,他就满饮一杯酒;在多次指出缺点后,他会舒畅地捋须大笑,举着杯喊道:“没想到老夫竟有此才女!”

【原文】既而摩铨顶曰:“好儿子,尔他日何以报尔母?”铨稚,不能答,投母怀,泪涔涔下,母亦抱儿而悲。檐风几烛,若愀然助人以哀者。

【注释】涔(cén岑)涔:泪不断流下的样子。愀然:忧愁、凄怆的样子。

【译文】接着,外祖父抚摸着我的头说:“好孩子,你今后如何报答你母亲呢?”我还幼小,回答不出,赶快投入母亲的怀抱,泪断断续续流出来。母亲见我落泪,抱紧我,也十分悲伤。这时,几人都哑然无声,从房沿吹进的风,榥动着几案上的蜡烛,更增加了哀伤的气氛。

【原文】记母教铨时,组绣纺绩之具,毕陈左右;膝置书,令铨坐膝下读之。母手任操作,口授句读,咿唔之声,与轧轧相间。

【注释】句读(dòu豆):本义是断句和停顿的地方,这里代指书文。咿(yī衣)唔(wú吾):读书声。 轧轧:纺织机发出的声音。

【译文】记得母亲教儿读书时,纺织和刺绣的工具,就摆在身边;书放在母亲膝盖上,让我坐在她膝下读。有时,母亲手不停操纺织机,嘴里教授着书文,读书声和机器声交织在一起。

【原文】儿怠,则少加夏楚,旋复持儿泣曰:“儿及此不学,我何以见汝父!”

【注释】夏(jiǎ假)楚:同槚楚。本是指古代老师责打学生的工具,这里是责打的意思。 旋:随即。

【译文】我偷懒时,母亲一气之下就对我少加责打,但随即又抱着我哭道:“儿这时不学习,让我如何去见你父亲!”

【原文】至夜分,寒甚,母坐于床,拥被覆双足,解衣以胸温儿背,共铨朗诵之。

【注释】夜分:夜半、半夜。

【译文】到了夜里,寒冷的很,母亲就坐在床上,用棉被拥盖着双脚,解开自己的衣服,用胸脯温暖着我的背,和我一起朗读文章。

【原文】读倦,睡母怀,俄而母摇铨曰:“可以醒矣。”铨张目视母面,泪方纵横落,铨亦泣。少间,复令读。鸡鸣,卧焉。

【注释】读倦:读书至疲倦。 俄而:不大一会儿。 少间:过了一会儿。

【译文】我读书感到疲倦时,会不知不觉在母亲怀里睡着。但不大一会儿,母亲就摇醒我说:“不能贪睡,可以醒了。”我睁开眼看母亲时,只见她满脸泪痕,知道她刚才哭泣过。这时,我也忍不住哭了。这样,母子二人沉默了一会儿,母亲又让我开始读书,直到听见鸡叫,我们才睡觉。

【原文】诸姨常谓母曰:“妹一儿也,何苦乃尔!”对曰:“子众,可矣;儿一,不肖,妹何托焉?”

【注释】乃尔:这样。 托:指望、依靠、依赖。

【译文】几个姨母常对母亲说:“妹妹就这一个儿子,何苦这样认真。”母亲回答她们说:“孩子多倒还可以,只这一个儿子,一旦不成才,让妹靠谁去?”

【原文】庚戌,外祖母病且笃,母侍之,凡汤药饮食,必亲尝之而后进。历四十昼夜,无倦容。外祖母濒危,泣曰:“女本弱,今劳瘁过诸兄,惫矣!他日婿归,为言:我死无恨,恨不见汝子成立,其善诱之。”

【注释】病且笃:病重。 劳瘁(cuì脆):辛苦劳累。 惫:疲乏。 诱:教导。

【译文】雍正八年(一七三〇年),外祖母病重,母亲伺候她,所有汤药饮食,母亲都先尝了再送上。这样经历了四十个日日夜夜,母亲毫无厌倦的样子。外祖母临终前哭着对母亲说:“女儿本来就体弱,如今为我操劳超过各位兄长,让你疲累了!日后女婿归来,替我向他说:我死了没什么挂记的,只是看不到士铨成家立业了。你们好好教导他吧!”

【原文】语讫而卒。母哀毁骨立,水浆不入口者七日。闾(尚阝)姻娅,一时咸以孝女称,至今弗衰也。

【注释】哀毀骨立:因丧父母,哀痛以致憔悴消瘦到了极点。 闾(尚阝)邸:邻里和乡党。古代居民二十五家为一闾。 姻娅:也作姻亚,泛指有婚姻关系的亲威。

【译文】外祖母说完就死去。母亲七个昼夜不思饮食,因哀痛以致憔悴消瘦到了极点。乡邻和亲戚,都称我母亲为孝女,到现今母亲“孝女”的形像也不为人所忘记。

【原文】铨九龄,母授以《礼记》、《周易》、《毛诗》,皆成诵。暇更录唐、宋人诗,教之为吟哦声。

【注释】成诵:能够背诵。 吟哦声:读诗的声音。

【译文】我九岁时,母亲教我的《礼记》、《周易》、《毛诗》等诗文都能够背诵。母亲一有空闲,就抄录些唐、宋名人的诗篇,教我朗读。

【原文】母与铨皆弱而多病,铨每病,母即抱铨行一室中,未尝寝。少痊,辄指壁间诗歌,教儿低吟之,以为戏。

【注释】少痊:病情稍有好转。

【译文】母亲和我都是体弱多病。每当我病时,母亲就抱着我在室内来回行走,不曾休息。我病情稍有好转,母亲就指着写在墙壁上的诗歌,让我低声朗读,以此为乐趣。

【原文】母有病,铨则坐枕侧不去。母视铨则无言而悲。铨亦凄楚依恋之。尝问曰:“母有忧乎?“曰:“然。”“然则何以解忧?”曰:“儿能背诵所读书,斯解也。”

【注释】凄楚:悲伤。 斯解也:这就能解除我的忧愁了。

【译文】母亲有病时,我则坐在她枕边不离去。母亲这时默默地悲伤,我也含悲依恋着她。我曾经问母亲:“母亲有忧愁吗?”母亲答:“是的。”我又问:“那么怎样才能解除母亲的忧愁呢?”母亲说:“孩儿若能背诵所读过的文章,这样就能解除我的忧愁了。”

【原文】铨诵声琅琅然,争药鼎沸,母微笑曰:“病少差矣。”由是,母有病,铨即持书诵于侧,而病辄能愈。

【注释】争药鼎沸:(读书声)与罐里煎药的滚沸声争响。差(chāi):同瘥,病愈。少差,就是稍好些。

【译文】接着,我就背诵诗文,其琅琅的背诵声可与煎药的滚沸声争鸣。母亲看到我认真的样子,微笑着说:“我的病稍好些了。”这样,每当母亲有病,我就持书背诵于身边,使她的病渐渐痊愈。

【原文】十岁,父归。越一载,复携母及铨,偕游燕、秦、赵、魏、齐、梁、吴、楚间。先府君苟有过,母必正色婉言规。或怒不听,则屏息,俟怒少解,复力争之,听而后止。

【注释】规:规劝、劝告。

【译文】我十岁那年,父亲回家了。过了一年,又带着母亲和我一同游历河北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南、山东、江苏、湖南、湖北一带地区。这期间,父亲如果有了过错,母亲必然严肃地婉言规劝。父亲一时发怒不听,母亲就暂时不作声,等父亲息怒时,再据理争辩,直到父亲接受才停止。

【原文】先府君每决大狱,母辄携儿立席前,曰:“幸以此儿为念。”府君奴颔之。

【注释】决大狱:审理重大案件。 席前:座前。 幸以此儿为念:千万为这孩子着想,断案不要冤枉了好人。 数颔之:频频点头,表示赞同。

【译文】父亲每当审理重大案件时,母亲就带着我站立在座前,说:“千万要为这孩子的前途着想,不要冤枉了无辜者。”父亲频频点头,表示赞同。

【原文】先府君在客邸,督铨学甚急,稍怠,即怒而弃之,数日不及一言。吾母垂涕扑之,令跪读至熟乃已,未尝倦也。铨故不能荒于嬉,而母教由是益以严。

【注释】客邸:外地的住所。 扑:责打。 荒于嬉:因玩乐而荒废学业。

【译文】父亲在他乡的住所居住时,督促我学习很严,稍有懒惰,就发怒地离开,几天不理我。每逢此刻,母亲就难过得痛哭流涕地责打我,让我跪着把书读熟了才算完,不曾有过厌倦之意。我之所以不因玩乐而荒废学业,是和母亲严格地训教分不开的。

【原文】又十载,归,卜居于鄱阳。铨年且二十。明年,娶妇张氏。母,女视之,训以纺绩织絍事,一如教儿时。

【注释】卜居:择居。 鄱阳:今江西波阳。 女视之:当作女儿一样看待。

【译文】又过了十年,全家归乡,择居于鄱阳,这时我二十岁。第二年,我娶张氏为妻。母亲对儿媳,象对女儿一样看待,教她纺织缝纫活计,象教我读书写字那样耐心。

【原文】铨生二十有二年,未尝去母前。以应童子试归铅山,母略无离别可怜之色。旋补弟子员。

【注释】童子试:科举时代,录取秀才的考试称童子试。 铅山:江西省铅山县。 补弟子员:考中了秀才。

【译文】我出生以来二十二年不曾离开过母亲。那年我赴铅山参加录取秀才的考试,离别时,母亲留恋我的感情一点儿也不外露出来。随后我考中了秀才。

【原文】明年丁卯,食廪饩,秋,荐于乡。归拜母,母色喜。依膝下廿日,遂北行。每念儿辄有诗,未一寄也。明年落第,九月归。

【注释】丁卯:乾隆十二年(一七四七年)。食廪饩(xì细):秀才考绩优良补为廪膳生,可得膳费津贴。廪饩,公助的膳贴。 荐于乡:中了举人。 北行:进京参加会试,考进士。

【译文】第二年,也就是乾隆十二年,我因考秀才成绩优良,得到公家发给的膳费津贴。当年秋天,我考中举人。回家拜见母亲,母亲喜形于色。我在母亲跟前停留了二十天,就又进京参加会试了。这期间,母亲每当想念我时,就写一诗,但怕影响我考进士,一首也未寄发给我。第二年,我在会试中没有考取进士,于九月返回家乡。

【原文】十二月先府君即世,母哭而濒死者十余次,自为文祭之,凡万余言,朴婉沉痛,闻者无亲疏老幼皆呜咽失声。时,行年四十有三也。

【注释】即世:去世。 濒:接近,几乎。 凡:总计。 无:不论。

【译文】乾隆十三年十二月,父亲去世,母亲痛苦的哭昏死过去十多次。她亲自为父亲写下计万余言的祭文,表达纯朴哀婉的悲痛心情。凡是听到念祭文的,无论关系远近,无论老人幼童,都呜咽不止或失声痛哭,我写这篇文章时,父亲离开我们已四十三年了。

【原文】己已,有南昌老画师游番阳,八十余,白发垂耳,能图人状貌。铨延之为母写小像,因以位置景物请于母,且问:“母何以行乐?当图之以为娱。”

【注释】己已:乾隆十四年(一七四九年)。 番(pó婆):即鄱阳。 延:聘请。 位置景物:此处是指安排画中的背景。

【译文】乾隆十四年,我遇到一位从南昌来鄱阳的白发老画师,能为人写照。我把他聘请到家里,为母亲画一幅肖像。就安排图像背景一事,我问母亲道:“母亲觉得安排什么样的背景使你最高兴?就画上它好让你快乐。”

【原文】母愀然曰:“呜呼!自为蒋氏妇,尝以不及奉舅姑盘匜为恨,而处忧患哀恸间数十年,凡哭母、哭父、哭儿、哭女夭折,今且哭夫矣!未亡人欠一死耳,何乐为!”

【注释】呜呼:感叹词。 舅姑:公婆。 盘匜(yí夷):古代的盥洗器。 未亡人:古时寡妇自称之词。 为:表示惑慨,诘问的语气词。

【译文】母亲显出忧愁的样子说:“唉!自从做了蒋家媳妇,曾以没有侍奉公婆洗漱为遗恨,数十年间一直处在忧患的悲哀中。为父母去世哭,为你的成长哭,为女儿不成人而死哭,今日又为夫君的去世悲伤。象我这样的寡妇,只差一死了之,还有什么高兴的事吗!”

【原文】铨跪曰:“虽然,母志有乐,得未致者,请寄斯图也,可乎?”母曰:“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,不亦可乎!鸣机夜课,老妇之愿足矣,乐何有焉!”

【注释】虽然:尽管如此。 志有乐得未致者:愿望中的乐趣而未能享受到的。 寄斯图:寄托在这幅图画中。 新妇:儿媳妇。 课: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。这里指督促学习。

【译文】我跪求说:“尽管如此,母亲希望得到的乐趣,而未能实现的,请告诉我,将它寄托在这幅图画中吧。可以吗?”母亲说:“如果孩儿与儿媳养成勤劳的习惯,不也可以吗!我能在夜间操纵织机,督促儿子读书长进,心愿已满足了,还有什么乐趣可言!”

【原文】铨于是退而语画士,乃图秋夜之景:虚堂四敞,一灯荧荧,高梧萧疏,影落檐际;堂中列一机,画吾母坐而织之,妇执纺车坐母侧;

【注释】虚堂:空阔之堂。 荧荧:灯光闪烁的样子。

【译文】我听完母亲的话,马上构思出一幅以秋夜为背景的图画,告诉老画师:在一空阔之堂里,烛光闪烁,窗外高大的梧桐树朦朦胧胧,树影笼罩着屋檐;空堂里停放一织机,母亲坐在机前织布,媳妇操纵一部纺车,坐在母亲一旁纺棉。

【原文】檐底横列一几,剪烛自照,凭画栏而读者,则铨也;阶下假山一,砌花盆兰,婀娜相倚,动摇于微风凉月中;

【注释】凭画栏:依靠着雕花的栏杆。砌花盆兰:阶旁的花,盆里的兰。 婀娜:轻盈柔美的样子。

【译文】屋檐下横放一案,案上置一盏烛空自照明,而我在依靠着雕花栏杆夜读;台阶下画一假山,阶旁有花,盆里栽兰,轻盈柔美地相倚,微风一吹,花草树木在凉爽的月光中摇动;

【原文】其童子蹲树根,捕促织为戏,及垂短发、持羽扇,煮茶石上者,则奴子阿同、小婢阿昭也。

【注释】促织:蟋蟀。

【译文】有儿童蹲在大树根处,以捕捉蟋蟀为乐,再画上仆童阿同,仆女阿昭,分别在为母亲扇赶蚊虫和煮茶水。

【原文】图成,母视之而欢。铨谨按吾母生平勤劳,为之略,以进求诸大人先生之立言而与人为善者。

【注释】为之略:写出梗概。

【译文】图画完成后,母亲看了很喜欢。我谨将我母亲勤劳的一生写出个梗概,以此进荐给各位大人、先生为之著书立说,而起到善意帮助别人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