代出自蓟北门行
【原文】羽檄起边亭,烽火入咸阳。
【注释】檄:古代征兵文书。羽檄,上面插羽毛表示紧急,所以叫羽檄。 亭:古代乡以下的行政机构。边亭,指边关。 烽火:古代在边防线上筑高台,敌至即燃烟火报警,称烽火。 咸阳:泰故都,在长安西北,此处泛指京都。
【译文】边关上烽火报警,告急的文书飞向京城。
【原文】征骑屯广武,分兵救朔方。
【注释】广武:今山西代县西北。 朔方: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。
【译文】驻守在广武地区的骑兵立即奉命北上,分兵开赴朔方去救援。
【原文】严秋筋竿劲,虏阵精且强。
【注释】严秋:深秋。 筋竿:筋指弓弦,竿指箭杆。 虏阵:敌人的阵营。
【译文】深秋季节气候干燥,我们的弓箭强劲有力,正好对付精强的敌人。
【原文】天子按剑怒,使者遥相望。
【注释】使者遥相望:指使者不绝于路,形容其多。
【译文】天子坐阵京师,忿然按剑连连发布号令。一时间,传令使者往来频繁,不绝于路。
【原文】雁行缘石径,鱼贯渡飞梁。
【注释】雁行:形容军队行列整齐,象雁的行列一样。 缘:沿着。 石径:石路。 鱼贯:如贯串着的鱼,形容有秩序。 飞梁:高架在两山之间的桥。
【译文】行进中的队伍十分严整。一队队沿着石路有秩序地跨过高架在两山之间的桥梁,仿佛象天上的飞雁行列。
【原文】箫鼓流汉思,旌甲被胡霜。
【注释】箫鼓:指军乐。 思:思念情绪。 旌甲:旌旗和铠甲。 被:同“披”。 胡霜:北方的寒霜。
【译文】那军乐声激起了军士们爱国保家的豪情,即使在旌旗和铠甲披上了北方的寒霜这样严峻的情况下,将士们也毫不退缩。
【原文】疾风冲塞起,沙砾自飘扬。马毛缩如猬,角弓不可张。
【注释】砾(1ì利):小石,碎石。 猬:刺猬。 角弓:用角装饰的弓。
【译文】然而环境毕竟是严劣的。塞外刮来的寒风卷起了沙石;马匹冻得周身缩起,鬃毛如刺猬毛一样竖立;兵士们双手僵硬,连弓都拉不开了。
【原文】时危见臣节,世乱识忠良。投躯报明主,身死为国殇。
【注释】时危:时局危急。 节:气节。 国殇:为国战死之士。
【译文】在这时局危急之时,却体现了将士们的气节;在这纷乱的战火中,才看出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啊!将士们投身战场,表现了他们报效明主、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