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(1368—1644)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有二百七十多年历史的王朝。明代文学受当时政治经济的影响,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它特定的历史地位。
        明代开创了古典小说的新纪元,出现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的第一个繁荣时期。元明相交之际,处于社会最低层而具有真知灼见的知识分子,在民间文学与前人创作的基础上,把广为流传的志怪、传奇、话本等形式,转变为章回小说,写下了不少长篇巨著。罗贯中著成的《三国演义》,成为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代表作,也第一个开创了长篇小说的先河;施耐庵著成的《水浒传》,被称作是描写梁山农民义军英勇斗争的长篇史诗。明代中叶,吴承恩写下了浪漫主义不朽之作《西游记》。明代小说从类别上已自成体系,神话小说、世情小说、历史小说、侠义公案小说等是这个体系的主流。明代小说无论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,都是空前的,而杰出作家罗贯中,伟大作家施耐庵,浪漫主义作家吴承恩成为时代佳作的代表人物,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显赫的地位。
        明代诗、词的创作发展,受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制约,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发展过程。明初,统治者认识到“民急则乱”、“民为国本”的道理,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,恢复农业,奖励垦荒,实行屯田。兴修水利,发展手工业,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并繁荣起来。洪武、建文时期,一些由元入明,经历了社会动乱的作者,像宋濂、刘基、高启、杨基、袁凯、方孝孺写出了许多富有社会意义的作品。这个时期的诗歌、散文、词章,承袭宋、元余风,较好地反映了现实。永乐以后,以三杨(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淳)为代表的台阁体诗文充斥文坛,粉饰现实,为统治者歌功颂德,内容贫乏,形式平庸,风格萎弱,起到了束缚人的思想,窒息文学创作的消极作用。明代中叶,以李梦阳、何景明为代表的“前七子”,提出“文必秦汉,诗必盛唐”,打起文学复古主义的旗帜,开辟了诗文创作新局面。嘉靖时,以李攀龙、王世贞为首的“后七子”,继承了“前七子”的主张,发展了文学复古运动。前后七子对文学的看法是复古观,对文学创作的看法是模拟观,而且长期把持文坛,虽对改变台阁体诗文起了积极作用,也时有优秀之作,但作品缺乏真实,刻意模拟,很少创新。后来唐宋派散文作家王慎中、唐顺之、茅坤和归有光等人,推崇唐宋八家散文,反对模拟、复古,提出文学作品要“自为其言”、“直写胸臆”,使诗文文从字顺、平易自然。晚明时期,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,彻底清算了文学复古主义。公安派认为文学是发展的,主张抒写性灵,提倡通俗文学。李贽、徐渭、汤显祖、袁宏道等人,在这个时期写下不少富于现实意义并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诗文作品。明朝末年,政治黑暗,党争激烈,内忧外患交并,导致农民起义和清兵入关。这个时期的诗文创作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,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深沉的爱国热情,激昂慷慨,悲壮动人。陈子龙、夏完淳、张煌言等作者,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。
        明代中叶,戏曲创作形成了我国戏曲史上的第二个繁盛时期。这一时期的戏曲创作,大致形成三个流派:第一是以汤显祖为代表的“临川派”;第二是以沈璟为代表的“吴江派”;第三是以梁辰鱼为代表的“昆山派”。这一时期剧本很多,毛晋曾编刊了《六十种曲》,搜集了不少优秀剧目。



Copyright 神州共享 京ICP备09053905号